FWD: 如果知道這條路充滿地雷仍堅持「千萬人吾往矣」,那就來念博士吧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每個要唸博士班的人,應該要能說出一個能感動人的理由,最起碼要能感動自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什麼叫做「對研究有興趣」?是對於某個問題有著非找到答案不可的使命感?還是喜歡解決困難問題帶來的成就感?還是嚮往能自己決定方向和安排進度的工作環境?還是修過相關的課,覺得該領域知識很有趣?甚至是因為成績很好覺得自己很有潛力?你又怎麼知道自己對研究「比對其他事情」有興趣?

文:徐聖修(美國留學生,正走在科學研究的取經之路)

前陣子當了短期的留學諮詢顧問,幾個學弟妹找我談申請方向和修改自傳。看完他們的自傳後,我的第一個問題總是:「為什麼你想要念博士?」回答常是:對研究有興趣、對神經科學有興趣、想要出國工作。語氣充滿興奮之情,但好像不太堅定。我接下來問:「那為什麼你需要念博士?」這時候他們就開始沉思起來,似乎又更躊躇了。自傳難寫的主因,我覺得不是英文流暢性或故事優美程度,而是至少讓教授讀完就可以回答以上兩個問題。當然,說服教授之前,我們勢必要先說服自己。

為什麼要念博士?真的想清楚了嗎?

回想自己在申請的時候,對於念博士也只有個模糊的概念。只覺得念博士可以鍛鍊心智、提升專業、增廣見聞,以後想做大事就該念個PhD。聽來可笑,可當時真的單純這麼認為。現在走在這條路上,見識了沿路的風景、看見遠方的路,我想是該分享一下,這塊地圖上有什麼寶藏和地雷(這篇地雷比較多),致未來考慮闖這條路的勇者。(還是要先說清楚,這裡的討論是針對美國博士班。)

對研究有興趣,想繼續深造?

這是我最常聽到的原因,畢竟博士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做研究。但仔細想想,「對研究有興趣」其實意思很模糊。是對某個研究領域特別有興趣?還是對研究的本質-未知、有挑戰性的東西-有興趣?

再來,什麼叫做「有興趣」?是對於某個問題有著非找到答案不可的使命感?還是喜歡解決困難問題帶來的成就感?還是嚮往能自己決定方向和安排進度的工作環境?還是修過相關的課,覺得該領域知識很有趣?甚至是因為成績很好覺得自己很有潛力?

最後,怎麼知道對研究「比對其他事情」有興趣?沒有企業實習經歷怎麼知道想做研究勝於工作?選擇研究是不是因為也沒什麼其它選擇?

問這麼多問題,是想抽絲剝繭,釐清「有興趣」背後,真正喜歡的「事」和「物」是什麼。有些人踏入研究,或許是大學時代修那方面的課成績特別高、或是因為有做出成功的實驗能發表論文。因為付出得到高報酬,所以覺得自己有興趣。但是進入博士班,修課難度遽增、實驗也陷入瓶頸,這個興趣還能支撐多久就成為關鍵。許多人離開PhD,就是發現研究並不是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他們所希冀的成就感、工作環境,在業界也能獲得。

想走學術界、當教授?

如果想走學術界教職,那念博士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但問題的癥結點在於,怎麼知道教職是你要的工作?有趣的是,我也是抱著想當教授的心態進入博士班。但發現隨著職場變化快速,等我畢業的時候教職已經越來越難找。美國一流大學一定要有傲人的研究成果和廣闊的學術人脈;二三流大學相對容易,但地理位置和研究資源會受限。台灣教職更不用說,僧多粥少,加上少子化衝擊和高學歷氾濫,即使找到教職,研究經費很少、學生普遍沒有研究動力、收不到博士生,我認識回到台灣教書的資深老師們,都覺得有些無奈。至於中國,那段學術職場的黃金歲月已過,現在過去要跟其他海外數量暴增的中國留學生競爭。

再者,若是直接走學術界這條路,必須從助理教授開始做起。身為助理教授必須同時肩負教書、行政工作、發表論文、找研究經費、指導學生的壓力,而且在五年到七年時限內有升等壓力。關於美國教職之路的經驗談,不妨閱讀A PhD is not enough(中譯版:別讓畢業變失業),作者不諱言地指出從博士生爬到教授一路上各種不為人知的艱辛。並不是說走教職這條路很困難就要放棄,而是必須意識到找教職已經不如以往那般容易、往上爬的路也十分崎嶇。知道這堵牆有多高多厚,才能反思自己有多大的意願去挑戰和跨越。

RTR4H8MC
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賺更多錢?

博士學歷或許是在某些場合和工作環境象徵社會地位和薪水階級,但拿到博士就代表擁有社會地位和高薪嗎?社會地位,有可能;高薪,或許吧,但前提是找得到工作。美國職場對於博士學位其實給予頗高的評價,他們願意付較高的薪水和職位雇用博士,尤其是公司的研發部門。但是從供需角度來看,職位越高、薪水越多,職缺就越少。

簡單的說,他們承認你很厲害,覺得你很有價值,但是他們不需要或是請不起你。所以少部分博士能找到令人羨慕的工作,但許多博士一職難求。最後回過頭跟大學和碩士畢業生競爭,但還是被拒絕,因為殺雞不需貴鬆鬆的刀。在台灣這現象更誇張,因為台灣業界少以研發為重,基本上極少有博士的職缺。出現「博士雞排」或「博士生報考公務員」不令人訝異。

國外的博班不用付錢?

能申請到博士班,通常學校或老師必須簽切結書要養你到畢業,這是一張五年近千萬台幣的契約(雖然你只能拿到不到一半)。有人付錢讓你學東西、做研究,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情。但如果是因為免錢姑且讀之,那一定會念得很痛苦,甚至走不到最後。基本上,老闆會預期你產出一年一兩百萬的價值。而你在攻博士的過程中,必須生產或至少說服你的教授你有這個價值。如果一直達不到老闆的期待,那研究壓力會增加、與老闆的關係也會開始出現問題(當然這也跟老闆有關係)。不少人待不下去便離開了博班。再者,雖然不用付出金錢,但付出的是時間。若考慮機會成本,那這段人生黃金歲月可價值不斐。

博士優於碩士,厲害的話應該繼續念?

這是個發生在台灣的有趣現象。我們從小的教育告訴我們要拿第一名,而我們的「第一名」通常是以學業成績衡量。會考慮出國攻博士的學生,通常是第一名的常客,從小第一志願一路爬到頂尖大學的頂尖科系。大學畢業了,看到其他成績好的同學都繼續申請出國,書卷等級的同學甚至都直接申請博班,就想繼續念,最好還能念到博士,不然就「落於人後」,一路以來為了成績所付出的努力也就白費了。

這現象從台灣和美國在碩博班制度上的不同顯現出來。因為相較於台灣必須先讀碩士再接續博士,申請美國博士班不見得需要碩士學位(只是通常有碩士比較有申請競爭力)。這點差異很關鍵,因為它反映了美國學校對於兩者的相關性與台灣學校的觀點不同。台灣的制度認為博士是碩士的進階版,加長訓練時間所以能在研究上加深加廣;美國的制度則認為兩者在訓練不同的技能(skill sets),而這些技能不必然相關。若從需求面來看。Google要找程式寫手,目標會是大學畢業或碩士畢業生。不只博士畢業生要付較高的薪水,他們更認為「博士不是為此目的訓練的」,說不定寫程式的速度還不如碩士畢業生。

總和來說,博士和碩士並無優劣之分,博士或許在學術相關能力如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上較強,但碩士經過四五年的職場歷練後已有豐富的業界經驗和財富地位。最終還是回到我們要什麼,需要的是能力還是經驗。

投資自己,想做大事就該念個PhD?

這是一個很羅曼蒂克的念博士原因。但因為我自己如此,所以我還是列舉出來討論。對我來說,博士是個智力和心理層面的長期有系統的訓練過程。完成這訓練能讓我在許多領域有所發揮,具備能力和視野去解決更重要的問題。不過念到現在,覺得若想要解決重要的問題,未嘗不能現在去做?發現不足再回來學習。博士固然提升了等級與裝備,但付出人生最精華的四五年歲月。究竟值不值得,沒有人知道。

拿學歷升主管或開啟事業第二春

從我閒聊過的博士生中,大致可分為有工作和無工作經驗兩大族群。當我問有工作經驗的學生為什麼要念博士,發現他們的原因和目的非常明確。有趣的是他們都提到了「Ceiling」的概念,要馬是職位到頂升不上去,必須要有博士學位才能擔任主管或帶領團隊;不然就是學習曲線到頂,每天開始重複一樣的事情,沒有挑戰性也害怕被取代。所以他們重回學生身分,目標是盡快拿到學歷,或是小換領域開啟事業第二春。

博士班除了是一紙近千萬台幣的契約,也是一紙五年黃金歲月的承諾。從寫自傳開始到決定出國念書這段時間,務必想清楚,為什麼要念博士?然後最好把它寫下來一起帶出國。因為在念博士這段過程中,會出現許多近乎萬念俱灰的時刻,不斷質疑自己為什麼當初選擇念博士。沒有足夠的信念,很難走出一波波的浪頭。當自己還不是非常確定要念博士的時候,或許該多嘗試其他方向與機會,例如先念碩士或工作。當然,如果知道這塊地圖充斥著地雷還是有「千萬人吾往矣」的意志,那就來吧!You will survive.

本文經徐聖修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吳象元

Load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