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2 聽游教授演講心得

游伯龍教授是我最尊敬的啟蒙恩師。昨天有幸能在所上聽到他的演講,聽見他把二三十年的功力在一個多小時內吐露出來。聽者也許難一下進入狀況或掌握習慣領域的全貌,但對我來說字字如雷貫耳,因為我知道這些都是他人生、學術與智慧的結晶,而他把最好的部份都全盤託出,講出來給大家聽了。
認識游教授及他的Habitual Domain (HD)學說多年之後,再從學佛的角度回看游教授的貢獻,我看到了他將非常抽象的、心靈層次的境界,用最白話及學術界可以聽的語言傳遞出來的內力。

我用我自己的理解來報告我昨日從游教授演講中學到及聽懂的事,中間夾雜了自己學佛的心得。習慣領域的部份是游教授說的,而學佛的部份是我自己加的:
  • 每個人每天都受到不同電網的控制而難以逃脫。在眾多電網之中,有許多值得留下的好電網,但最佳的電網就是「慈悲」,也就是「解除自己和他人煩惱和痛苦」的這個電網。
  • 實際領域是造成我們執著的根源,因此辨識出自己的習慣領域是「看破」的第一步。
  • 最佳電網「不分別、不執著」的最高境界就是華嚴境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簡稱「無量壽經」,又稱中本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展現的就是這個境界。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說出人人不只是神佛的化身,本來就是佛,只是迷於分別執著而尚未證得此事。因此,觀照自己的電網、突破自己習慣領域、將自己以及身旁所有有情眾生視為神佛的化身是很重要的一步。從這一步踏出去,最終要能證得自己和所有有情眾生就是佛。這是佛法裡最圓滿的境界,也是諸佛菩蕯已經證成的電網,值得當作人生最高的目標。
  • 對淨土宗的學佛人來說,別人以為看似枯燥的念佛/誦經,其實就是在加強恢復這個最佳電網的方法,讓善念頭「可發概率」達到最高的方法。持之以恆的誦經/念佛(求生淨土)就是讓自己的思維模式一直維持在最佳狀態的方法論。
  • 啟用這個最佳電網的效果非常宏大,一念之間就能轉變境界。自己的一念轉善,依報(就是自己的人事環境)就會跟著轉變。袁了凡先生的故事可作為相當好的個案及示範。
  • 不分別不執著是需要不斷練習的。反覆提醒自己「人人都是神佛的化身」,「每件事及緣份的發生都是為我成長而來」,能夠提升自己的境界,拉高自己的視野。佛陀教人念「阿彌陀佛」,其意正是如此。這一個佛號統攝「人人都是神佛的化身」、「每件事及緣份的發生都是為我成長而來」以及佛法中所有的提醒。淨土宗的「念佛不斷、淨念相繼」就是達到這個最佳電網(此生成佛)、人人都可以上手的方法。
  • 現在人人講創新講創意,講得相當浮濫。游教授清楚指出,能解決人們煩惱和痛苦的點子才有資格稱為「創意」,而只有經過刻苦實踐,把創意具體落實,得到的具體成果的才有資格稱作「創新」。做學術及創造事業也是如此。解答自己或學界在知識上的煩惱(不明白處)並將之落實,才是真正踏實地在過學術生活。我以前一直以為學術是為了展現自己的獨特之處,那是錯誤的;學術若能像Walt Disney那樣,為解除他人的煩惱和痛苦而做,會是快樂的事業,所寫的東西才真的能為後人所用。
  • 突破自己的習慣領域之後,才能看到他人真正的需求,並發出以解決他人的煩惱和痛苦為目標的宏願。慈悲才是一個人「魅力」的來源。若自己只看到「無聊」,什麼事都不做也不改,不改變自己的想法、修正自己的錯誤,那麼在他人(包括異性)眼裡就是個木頭人或機器人,自然沒有吸引力,更遑論得到重用。因此,要別人喜歡自己最重要的是先改變自己錯誤的想法及看法。只有透過修正自己、才能自然而不作做地流露出對他人的關心及肯定(讚美、欣賞、稱讚),「修正自己」和「欣賞他人」兩者相輔相成,久而久之就能扭轉自己僵固的思維模式,擴大「可達領域」,進一步恢復取用自己「潛在領域」中無限潛能的能力。
  • 我們從未真正擁有過什麼。真正的擁有是在有能力欣賞並珍惜這個人、事、物的當下。這是游教授說他在大地星空下的感悟,而這也是能應用到我們每刻生活中的真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