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d: FW: 高雄市中小企業協會參與【港灣城市大未來】2015產業經濟論壇提問表
Published by Frank C.S. Liu,
這是很好的實用主義問題意識例子。看看這位實用主義者如何發問。
-------- Forwarded Message --------
Subject:
|
FW: 高雄市中小企業協會參與【港灣城市大未來】2015產業經濟論壇提問表
|
Date:
|
Thu, 10 Dec 2015 15:19:55 +0800
|
|
|
|
|
高雄市中小企業協會參與【港灣城市大 未來】2015產業經濟論壇提問表
活動時間:2015年12月11日 高雄中山 大學
現場採訪:「今周刊」 「數字臺灣」「海峽衛視」
本會認為目前兩岸經貿前景堪慮,係鑒於以下幾個事實:
1. 馬政府的「親中路線」沒有讓臺灣經濟發展起來,反而造成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對 立尖銳的不利局面,致使明年政權易手,政策改變的情勢日益明顯,而兩岸可能因為政治問題而使得ECFA不能落實,RCET與TPP推遲臺灣加入,是故,臺灣目前處於「救急」與「救窮」都無策的情況。
2. 許多臺灣企業為了因應以上情勢,並迫於TPP與RCEP都將在2015年 底之前成立的形勢,因而在今年下半年起,即開始將一些訂單移往海外(越 南、中國大陸)的子公司或是協力廠商,造成臺灣經貿呈現快速萎凋局面。
3. 由於大陸推動以發展民族工業替代進口的政策,而形成大陸絕大多數的內需商品以 及許多出口商品都由國產零組件取代進口零組件的「紅色供應鏈」大行其道,而臺灣零組件產業成為最先被替代的對象,因此政策已經迫 使許多臺灣零組件產業自今年起面臨不得不被大陸企業購併,或是不得不直接到大陸投資或合資設廠的窘困局面。
4. 大陸為解決生產過剩問題,以及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而積極推動「一帶一 路」的國際經貿合作政策,並因此而籌資1000億美元成立「亞投行」,許 多臺灣企業為了分享「一帶一路」所帶給中國各類產業的國際貿易機會,因此已悄然的將臺灣接單改為大陸接單,以創造大陸子公司的優 良業績,而爭取被大陸輔導為「一帶一路」的中國策略性出口企業。
5. 由於今年兩岸已經簽署「海峽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議」,等於兩岸 政府開始聯手查緝取締過去臺商在兩岸之間由大陸進出口臺灣商品的「高進低出」的逃漏稅。如今,既然臺商已經自覺不能再利用此一情 形逃漏稅,因此就不必依循往例在臺灣接單,大陸製造出口了。而改為直接在大陸接單,以為「避重罰,謀大利」。因此許多臺灣的中小 企業就連進口原材料而加工成零組件的業務也做不成了。
為此,本會請論壇的各位賢達就以下本會的提問進行討論,以集思廣益:
提問一:
大陸目前已經顯現一些嚴重的經濟問題與社會問題,因此 臺灣經濟雖然寄望於大陸經濟的成長,但是大陸經濟卻寄望於「一帶一路」的落實,因此臺灣的企業正在思考如何才能鏈接到中國「一帶 一路」的經貿產銷體系之中?特別是在「紅色供應鏈」崛起的今日?關鍵問題是否臺灣企業必須轉進到中國大陸去成為「紅色供應鏈」的 一環?
提問二:
臺灣縱然加入了「亞投行」,但是以臺灣與亞投行各投資 國並無邦交,而且臺灣並無外援或是參與國際合作的計畫,臺灣的政府要如何應用參加「亞投行」的機會來帶動臺灣的產業擴展國際市 場?
提問三:
兩岸之間的ECFA早 收清單只包含6%的貨物商品,而如今「服貿協議」被立法院留置,「貨貿協 議」大陸觀望不進,而大陸流出秘密資料說明2017年7月是大陸等候臺灣下一屆政府回到「一中原則」框架的最終期限。因此臺灣的經貿完 全被政治所綁架,試問在沒有可期待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氛圍下,臺灣的企業要如何自救?或是只能期待被救?被誰所救?
提問四:
臺灣在國際政治上屬於中國的「禁臠」,在國際軍事上屬於美國的「禁臠」,在國際經貿上屬於被流放的「罪犯」, 在國際活動上屬於被歧視的「街友」,但是臺灣社會 仍然安定,臺灣人民依然認命,這是因為臺灣是一個 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高度自尊與自信的社會,但是如此的社會將無法產生強人領袖,臺灣的政治依然會被代表許多外來勢力的「假臺灣人」應用諸如問政、媒體、宗教、教育的各種干政載體而加以綁架,所以臺灣社會力量將依然會被捲進無窮無盡的「內耗」之中,而臺灣最終將成為「溫水煮青蛙」的結局。請問臺灣有無改變這一種宿命的機會?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
提問五:
臺灣政府一直以來都是處於錯估大陸情勢的劣勢之中,首 先是在1993年中國的朱鎔基總理實施「宏觀調控」時,李 登輝總統認為「大陸將破產」,因此提出「戒急用忍」政策,卻反而促使了中國大陸發展「不必臺灣」的經貿政策。繼起的陳 水扁總統認為主張臺獨的民進黨將具有條件可以和大陸來玩一玩「捉放曹」的把戲,卻不料大陸不吃這一套,讓臺灣作繭自 縛的鎖國八年。再繼起的馬英九總統以絕對優勢的國會席位,但卻因為「內憂外患」而施政無為無感,而所繫望的ECFA則只是「空包彈」,因為若要兩岸平等互惠則臺灣經濟與社會承受不起,若要 大陸讓步施惠臺灣,則臺灣無以回報大陸,因此兩岸同聲共譴馬政府的「自我感覺良好」不符現實。因此,臺灣需要能正確評估大陸情 勢,以及能作出對臺灣最有利決策的政治領袖,請問在目前的幾位總統候選人之中,誰在此方面具有比較好的能力?為什麼?
(以上共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