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D: 校訓真實誠樸,教授假虛偽貪
Published by Frank C.S. Liu,
by 【聯合報╱嚴震生】, udn.com
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的論文假審案,不應隨著蔣部長的辭職而風消雲散。因為儘管假審案很有可能是特殊的個案,但它卻呈現出高等教育的多重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學術研究的造假,而造假背後所顯現的是高等教育的虛無、行政主管的偽善,以及教授個人的貪念。
有人將陳教授的假審案,歸諸匿名審查電子化的漏洞。個人也曾替國際期刊作線上審查,如果要假造同儕來審,特別是在學者資訊幾乎是公開透明的情況下,偶一為之可能還不會起疑,但多次之後必被抓包。比較可能的情況還是所謂的同儕審查小團體,你替我審、我替你審,彼此照顧,這是國內部分學術期刊,特別是學報有可能發生的情形。此外,當科技部以論文被引用次數做為其重要性的指標時,國內也出現相互引用、彼此拉抬的小圈圈現象。
就是因為國內有些學界的師徒及同門弟子已形成主導該領域的優勢集團,所以科技部及教育部希望以登載在國外的SCI或SSCI等國際期刊,作為教授研究產值的評量標準,避免學界被少數學閥或學派把持。
但陳案讓我們懷疑單以此指標作為大學教授升等、評鑑及獎勵補助的依據,是有瑕疵的。因為根據華盛頓郵報的說法,陳案顯示有所謂「同儕審查及論文引用集團」(peer review and citation ring)的存在,而此集團的英文並不是我們所想的group,而是形容類似賣淫、勒索及詐騙等極為負面集團的ring,顯然陳震遠已將國內的小圈圈運作方式輸出,但卻是惡名昭彰的國際化。國內的報導,並沒有針對「同儕審查及論文引用集團」作深入探討,但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除了引發弊端外,著重I期刊也嚴重扭曲大學教育的基本價值,就是學生為中心的「傳道、授業、解惑」已被揚棄。當大部分的獎勵和光環完全建築在研究表現上,就會讓教授不願意多花時間在教學上,受害的當然是學生。大學教育虛浮不實,是國人不信任高教品質的原因之一。
部分學校的行政主管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有時會成為他並沒有實際參與研究的論文共同作者,他們不見得是同儕審查集團的一份子,但有人善意將他們名字加入研究成績時,卻未能謹守學術規範予以拒絕。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乃是若要朝學術行政方向發展,在遇到教授投票時,後者還是會將研究表現納入考量,殊不知大學行政業務煩瑣費心,行政主管有時還不能完全放棄教學,我們怎可能要求他們保持高的研究能量。然而這項不切實際的期待,卻也造成部分兼行政職的教授仍然得衝高論文篇數,一時的貪念及不察,就被捲入弊端中。
東海大學的校訓是「求真、篤信、力行」,輔仁大學則是「真善美聖」;交通和淡江希望學生「崇實篤行」及「樸實剛毅」;「誠」與「樸」分別出現在包括屏教大及永達兩所陳震遠曾任教的許多高等學府校訓中,而蔣部長任教的中央大學則是以「誠樸」為校訓。我們要求大學生建立「真、實、誠、樸」的價值,並以此為其追求學問或是為人處事的準則。
諷刺的是,老師本身彰顯的卻是「假、虛、偽、貪」。身教勝於言教,我們高等教育追求卓越及邁入頂尖,但付諸實行時卻嚴重扭曲高等教育,讓教授重研究輕教學,而為了升等、評量,以及獲得更多資源與榮譽頭銜,又必須衝高論文的數量,讓一些人起貪念、走短線、行舞弊,違反學術倫理。除了十二年國教外,教育部也應徹底檢討失衡的高等教育。
(作者為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Shared from Po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