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d: 因我們的無知而產生的歧視,可能早已傷透了某人的心
Published by Frank C.S. Liu,
文:吳伊婷(正職為顧問工程師,同時也長期推動跨性別相關人權運動;因為興趣,也算是業餘的性別科學研究者)
身為一位經常上網吸收知識的現代網友,我們一定常常聽到、看到很多的生活知識,有些知識真真假假難以分辨,像是以下的三個生活知識,你/妳可以分辨哪一個是假的嗎?
1. 「健康知識:要讓身體更好?上床前把洋蔥固定在腳底,會吸收體內的毒素」
2. 「安全常識:搭乘捷運時,鞋帶被捲入手扶梯,可能讓你受重傷,甚至喪生」 3. 「都市生態:美國紐約在1930年代因為不小心把鱷魚放到下水道,到現在還有鱷魚生活在地下世界」想好答案了嗎?
事實上,健康知識與都市生態都是網路謠言,只有安全常識是真的,單在美國每年就有接近一萬人因為鞋帶與手扶梯的親密接觸而發生意外。但是,你/妳剛剛是否稍微相信了那麼短短一秒鐘,後來才覺得好像怪怪的呢?其實這跟我們的大腦運作有關。
根據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吉姆柯安(James Coan)說,相關研究表示當我們聽到一個陳述或是想法時,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會幫助我們判斷是真是假,為了讓我們的大腦明白一個新的想法,大腦一開始會先相信,然後大腦馬上會搜尋相關記憶,看看這個事情是否符合我們已知為真的各種事實。所以在一開始非常短的時間內,你/妳的大腦聽到什麼都會相信。(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什麼詐騙集團絡繹不絕)
這也是為什麼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因為第一印象往往決定了我們對一件事物的評價,而且往往就揮之不去。
講到第一印象,其實我們對一些人事物都有不一定正確的第一印象,請參考以下的幾句話:
「那是原住民耶,一定很愛喝酒」
「哎呦,那是男同志,身上一定有愛滋」 「癌症不會傳染是騙人的啦」 「跨性別者會去女廁騷擾女生」類似這樣的言論,我們一定多少有聽過,說不定,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妳,也贊同裡面某些說法(你先承認你不乖再繼續往下看)。
那我們如此這般的知識都從哪裡來?簡單的說大概有父母、老師、同學、朋友、大眾傳播媒體還有網路。那麼,這些知識都是正確的嗎?真的讓你深信不疑?
例如,你/妳第一次聽到跨性別者(或是變性人)(跨性別意思是說一個人出生是一種性別,在某個時間點開始決定用其他的性別方式生活的人)這個詞是在哪裡?不外乎是父母或是媒體吧,那你/妳聽到的又是什麼呢?「男扮女裝露鳥」?「外型打扮怪異進女廁,疑似裝設監視器」之類的?你是否曾試著找跨性別的朋友討論過這些偏見與標題呢?
因為我們身邊通常都沒有跨性別朋友,實務上真的很難求證,所以我們就帶著這些「第一手知識」繼續的生存在社會裡,但是糟糕的是,往往因為我們沒有管道查證,而造成了這些錯誤知識的存在,直到某一天你把這個知識告訴了其他人,所以第二個人也知道了。從此,這個錯誤的偏見就這樣蔓延開來。接著,當你/妳某一天在街上看到一位看起來「不男不女」的人走過來,腦袋就浮現「這個人到底是什麼狀況?會不會露鳥?」之類的想法。
當這些知識在某一天剛好傳進一位認識跨性別者的朋友耳裡(或者是跨性別者本人聽到,那真糟糕),發現根本大錯特錯,想要澄清時,往往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了。即使他追本溯源,把有著錯誤知識的人一個一個抓來上課,講一般人對於跨性別者的偏見,再講為什麼媒體會這樣報導、再講LGBT、什麼是扮裝者、變裝癖,再試圖讓人重新認識跨性別,即使他努力講到太陽都下山,卻還是很難蓋掉「哎呦,不男不女好可怕」的第一錯誤印象。
好,所以講回正題,為什麼會歧視?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因為無知而害怕(在不知道的情況下,人類就會啟動防禦本能),因害怕造成排斥(因為防禦,所以我們會想像這些都是壞東西),因排斥產生了偏見(接著,就要有不好的事情來讓壞東西成為事實),最後就會造成歧視(因為你壞所以我歧視你)。
不要以為歧視事小(來重複一次:因為無知而害怕、因為害怕而排斥、因為排斥而偏見、因為偏見而歧視,請用你/妳最快的速度念五遍),有不少的生命因為這樣的行為而從這個世界上默默消失了。
1999年,一位跨性別女性林國華小姐,在泰國完成性別重置手術後,決定用著待嫁女孩的心情透過媒體公開亮相,據說當時還分送喜糖給在場的親朋好友,除了慶祝生命的第二階段以外,相信也是祝福自己在未來無論感情與生活都能幸福美滿。在曝光兩個月後,林國華表示找工作非常不順利,就算只是應徵專櫃小姐,也因為性別氣質因素而沒人願意僱用。她的生活一直都不如願,雖然偶爾可以打零工、送送報紙,但收入一直不穩定,生活過得非常拮据。
就在2004年,林國華小姐在台中一間旅館被發現自殺身亡。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即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林國華小姐還是留下了器官捐贈同意卡,要用自己的生命造福這個世界。
也許除了林國華小姐,你還曾經聽過因為害怕同學嘲笑而選擇上課時間上洗手間卻因此送命的葉永鋕同學,但是,還有更多更多擁有多元性別氣質(簡單的說就是不是傳統的男性或是女性氣質)的朋友,因為面臨家人對於跨性別議題不了解、同學或朋友用錯誤的觀念嘲笑他/她、職場主管同事的性別霸凌或性騷擾、國家不願意承認這些人的性別認同(性別認同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認為他/她的性別是什麼的意思,不一定跟生理上的性別是相同的)等等,而讓這些人、尤其是跨性別者們受到極大的社會壓力,成為社會不知道的高自殺風險族群(你看,沒聽過吧,因為根本沒有人跟你說過這些事情,對不對?)。
再來,如果在洗手間看到一些長得既不像男,也不像女,不符合你正在上的廁所的標誌的人(男生或是女生標誌,你知道的),你/妳是不是會多盯兩眼、想了解一下?如果你/妳是女生,大概會很緊張的把對方趕出去吧?告訴你/妳一個面對這種情況非常簡單的方法:就上你/妳的廁所就好了,別管那麼多。這時有的人就會說,如果那是男生進女廁怎麼辦?那如果他來性騷擾我怎麼辦?你/妳真的想太多了,而且對方通常也是想好好上個廁所罷了,就讓他/她好好方便,這樣不是很好嗎?
(對「性別友善廁所」還有疑慮?推薦你看:《上廁所就上廁所,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性別友善」廁所?》、《想讓台灣成為性別友善的社會,你不能只知道男女平等》)
其實追根究柢,這些種種的行為,不管是對原住民喝酒的偏見、男同志的偏見、對癌症的偏見、對跨性別者的偏見,都只是「我們認為我們已經知道所需要知道的一切了」。宇宙浩瀚的知識是全人類用盡生命都學不完的,更何況是一個人?(正所謂學海無涯,不要跟我說回頭是岸)所以更該稟持著謙虛的態度去認識所有的事物,不要認為既有印象就一定是對的。而即使現在被眾人認為是對的事情,到了某個時間點也有被推翻的可能;有些現在聽起來很荒謬的知識,在未來也可能是正確的(有沒有聽過哥白尼說地球是圓的故事?)。
不要阻止自己去聆聽與學習,也不要被自己的知識矇蔽了雙眼,因為到最後,當這些知識影響了你/妳對一個人的判斷,真的可能會傷透了他/她的心。
註:因為尊重讀者或被影射對象的的性別與性別認同,本篇文章的代名詞均用「你/妳」或「他/她」呈現。
參考資料: SCAMS、林國華事件2: 台中變性人林國華 自殺身亡、變性人打麻藥頭罩袋自殺亡
責任編輯:鄒琪
核稿編輯:翁世航Tags: Wen Ti Yi 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