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YI: Opinion | Abortion: The Voice of the Ambivalent Majority - The New York Times
Clip source: FYI: Opinion | Abortion: The Voice of the Ambivalent Majority - The New York Times 這篇心得展現了老師課堂上說「用問問題的方...
Clip source: FYI: Opinion | Abortion: The Voice of the Ambivalent Majority - The New York Times 這篇心得展現了老師課堂上說「用問問題的方...
發問是個藝術更是個專業。能堅持問好問題的人,才是領袖。這篇文章是由印永翔教授推薦,讀者可以看到大師級的學者是如何透過觀察、思考的方式,建構構念(constructs),如交易成本,以及架設理論(也就是「洞見」或「原理」)。 一篇 1...
這是問題導向的發問的一個實例: 「什麼是解決二氧化碳過剩的解方?」顯然英國政府及不少學者認定的解方是「種樹」,並加以論述。你若是實用主義者,你有不同的解方嗎?你同意英國派的觀點嗎? ...
本課程最終將依問問題的「個性」進行分組規畫: 找原因(A式 確認成因)A1 宥聰是什麼原因導致本次中二選區陳柏惟罷免案投票率創新高?以展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本次中二選區罷免案投票率創新高?晉旭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了各國對於中國的不友善以...
這是老師閱讀過同學上傳的作業(選文及摘要分析)後,依選文的領域重新做的分組。這是倒數第二次編組。請各組同學務必在這兩週依各自的作業進行互動與交換想法。兩週後將會確認編組。若有其他編組想法,請在Zuvio中表示意見。 國亮、心怡 ...
編號 作答人名問答內容1 簡澤偉網路社交媒體是增加對議題視角還是增強自我的同溫層?同溫層與媒體偏見在這網路急遽發達的世代被許多關心民主政治的民眾與學者關切。而這些往往帶有負面意味的名詞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社交網路...
社會科學中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學者本一家,議題多元。這篇林老師的文章適時的指出政治學者與社會學者都能一起關注國家、社會與民主的未來。 林宗弘 2021年10月14日 07:00:00 美國...
劉老師建議本班同學報名學習。與本班10/7下午課程有關。 ※在報名狀態中,紅色的數字代表目前報名人數未達最低開課人數,尚無法開課! 歷史活動 ...
今日(9/30)的課程原訂將實體上課,加上同步錄影,於課後放上這裡。不過因為設定失誤,導致錄製軟體未切到麥克風,整個錄影成了無聲啞片,老師非常抱歉。請期待(回)看錄影檔的同學見諒。影片連結在此,可以點閱。為了補足影片流失的資訊,老師將...
這是個標準的學術型發問,你知道為什麼嗎?請留意本課程這兩週的課程訓練。 2021/09/30, 教育 線上課程爆量,為何人們還是不學習?「原子習慣」工具讓你贏過98%的人 Photo Cr...
劉正山老師提醒你:把人生放遠,再來看當下的自己,就能珍惜這個扮演研究生的時光。 Clip source: fyi:「台灣最頂」有什麼意義?端看你我如何定義自己──台大研究生新訓演講分享|何則文/香蕉夢想家|換日線 Photo Cred...
Clip source: FYI: 素養不是知識,是讓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LIS 創辦人嚴天浩專訪 - PanSci 泛科學 (社會)科學家的養成,沒有特殊路徑。有科學思維的人,加入研究社會現象,社會科學才有機會更加篷勃發展。人...